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6.8(7.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1280751
  • 条形码:9787301280751 ; 978-7-301-28075-1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本书特色

(1)大家小书,写给普通读者的法国大革命史入门读物。布兰宁是知名法国大革命史学者,曾凭借杰出的历史写作,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 (2)围绕法国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巧妙结合叙事与分析,对代表性学者和经典论点做了精彩点评。 (3)精辟、全面、易读,多角度剖析法国大革命:经济问题、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与联合、启蒙运动对大革命的影响、革命政治文化的兴起、恐怖统治、农民革命的性质等。 (4)被誉为修正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已有英语、希腊语、日语、意大利语等多个语言版本。 (5)书末附有极具参考价值的推荐书目,方便读者进阶阅读。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内容简介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其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成为众多历史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起因、进程和后果均已有大量研究问世。然而时至今日,此次革命的性质依然处于众说纷纭之中:一度统治史界的左翼历史学家坚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法国大革命,而近些年兴起的修正主义历史学者则一反左翼学者的片面,主张以文化冲突的视角解读此一革命。本书作者布兰宁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深刻介入左翼学者与修正主义学者之间的激烈论争,试图为读者勾勒这一争论的全貌。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目录

关于注释 ⅲ
前 言 1
**章 起源:旧制度 17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问题 19
(二)社会冲突与社会联合 25
(三)启蒙运动 33
(四)公共领域与公共舆论 42
第二章 影响:法国大革命 77
(一)1786—1789 年的危机 79
(二)法国大革命与新秩序 92
第三章 余波:拿破仑及其后的时代 109
推荐书目 124
索 引 145
展开全部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节选

(四)公共领域与公共舆论 当时许多人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思想家阴谋策划的,下述观点并不妨碍他们的这一信念。例如,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于1790年在《法国革命论》(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中论述说:“我从各方面都听说有一个自称是哲学家的阴谋集团,在*近法国发生的许多事件中博得了荣誉;他们的见解和体系成为所有这些事件的真正的指导精神。”法国大革命日益发展的激进主义思想将欧洲人的思想分化成左派和右派,阴谋集团的传言也如雨后春笋般蔓延开来。尽管这些偏执的幻想经受不住学术分析的考验,但法国大革命必定起源于启蒙运动的观点则在较长的时间里一直保有影响力[117]。然而,近年它受到了挑战,不仅是因为启蒙思想家绝不是旧制度的激进反对者,也还有方法论上的原因。有人指出,仅仅因为发生年代的先后顺序而认定法国大革命是由启蒙运动“引起”的,这是一种常见的后此谬误,即认为在此之后,因而必然由此造成(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急于下定论的分析者往往会掉入这个臭名昭著的陷阱。实际上,有些大胆的人物已将这种关系逆转过来,认为是法国大革命造就了启蒙运动,而不是启蒙运动造就了大革命[96]。这并没有乍听上去那样荒谬,因为确实,一旦革命者声称启蒙思想家是他们自己人,我们必定会用一种歪曲的视角来审视他们已经显而易见的先驱。 后修正主义学者也不接受法国大革命可能具有思想起源这种观点[94]。相反,他们提出了一种文化上的解释。我们如果要了解他们的方法和结论有何独到之处,首先必须了解他们的词汇。我们尤其有必要了解某些使用频繁但极少予以阐释的关键词,特别是“文化”“政治文化”和“话语”(discourse)等。历史学家喜欢用诸如“诠释学”(hermeneutics)或“物化”(reification)等很难让人理解的词来体现自身的文化修养;相比之下,前面这类关键词虽然也是历史学家爱用的词,但看上去十分浅显易懂,没有一点陌生感。不过即便如此,仅凭常识去理解这一类词汇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同形异义词”(faux amis)中*难以捉摸但也*重要的是 “文化”一词。例如,“你可以让一个妓女有文化,但你无法让她思考”(多萝西·帕克),“当我听到‘文化’这个词时,我便伸手去拿左轮手枪”(赫尔曼·戈林),以上两句话中的文化都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文化”。绘画、文学或音乐等意义上的“文化”,起源相对较晚,在19世纪晚期才开始普遍使用。后修正主义历史学家所指的“文化”是源自人类学定义的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18世纪,文化一词开始进入欧洲大多数语言之中。*初使用该词时一般将其作为“文明”(civilisation)的同义词和“野蛮”(barbarism)的反义词,后被德国理论家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提炼加工,用以形容特定时代特定地区的特定社会。赫尔德认为每个民族(Volk)都拥有自己的习俗、制度、价值观念和特性,并且每一种文化都和其他文化一样行之有效。因此,他也认为,每种文化都应该基于各自的情况,从内部以同情的眼光予以看待。 我们无法详细陈述这一概念的一步步发展,只要说明在19世纪晚期“文化”一词已经具有现代人类学上的含义就足够了。爱德华·泰勒爵士(Sir 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1871)中对文化在现代人类学上的定义做出了*佳表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似乎是一个十分大的范畴,几乎能囊括所有一切。当它的自主地位得以确立,它便具有了更大、更准确的含义。以文化为名的“复杂的总体”不是由社会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也不是建立在经济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相反,它是独立存在的。当然,它受到气候或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动力是自发产生的,并且是“自我指涉”的。这就是说,文化的组成部分获得意义,并不是因为该部分与某种外部的所谓更根本的现象有所联系,而是因为它与文化内部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所联系。当然,这使得那些赞成这一文化定义的人与马克思主义者相龃龉,因为马克思主义者认定文化是由阶级身份决定的。甚至连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这样一位敏锐且非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坚持认为,经济结构必须被看作“一条主线,文化便是沿着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 [134]。

想象欧洲丛书法国大革命:阶级战争抑或文化冲突(第2版) 作者简介

   T. C. W. 布兰宁(T. C. W. Blanning,1942— ),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主要研究从17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近代欧洲史。2016年,荣获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代表作有《浪漫主义革命:缔造现代世界的人文运动》《追逐荣耀:1648—1815》《腓特烈大帝》等书。 梁赤民,1957年生,安庆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1998年被评为安徽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为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英语副教授,现任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工作组副组长、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英汉翻译理论。译有《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文艺复兴》等书。 刘昊,山东师范大学翻译硕士,2017年获得CATTI二级笔译资格证书。现为山东交通学院英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累计翻译及审校文稿近百万字,发表翻译类论文4篇,译有《搞砸研究生生涯的57种方式》及《教学的艺术》(即将付梓)等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