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陈晓红著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
开本: 24cm 页数: 250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2.9(3.8折) 定价  ¥3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4704495
  • 条形码:9787514704495 ; 978-7-5147-044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特色

  **章  “党是无产阶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执政党性质、纲领及特点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上每一个政党都有其特性和不同于其他政党的政治目标。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共产党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在代表工人阶级利益方面它们是共同的。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是用革命暴力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理论,提出了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斯大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特征,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必须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共产党必须有自己的行动纲领,而这个行动纲领是由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来指导,并且提出了“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高形式”、“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等新的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但是,对“党是意志的统一,是排斥任何派别活动和党内权力分散现象的”以及对“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过度强调,使他在实践中走进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以及“大清洗”的误区。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党是无产阶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 —— 执政党性质、纲领及特点的理论与实践” ; 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党, 是列宁主义的党” —— 执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录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斯大林政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三、本书的逻辑思路与框架    ( 11)
**章  “党是无产阶级的指挥员和司令部” ——执政党性质、纲领及特点的理论与实践    ( 13)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 13)
    (一)理论来源及现实基础
    (二)斯大林对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要性的理论阐述
    (三)斯大林关于“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的主要理论内涵
  二、执政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     ( 20)
    (一)斯大林在1905年前后提出的“*高纲领”和“*低纲领”
    (二)布尔什维克党在1914-1917年的革命目标及其实现
    (三)1917年后斯大林关于党的纲领的主张
  三、“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提出以及专政理论的固化
    (一)从理论上说,这一命题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合理延伸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逻辑发展是“党专政” 
    (三)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暴力化和扩大化
第二章  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党,是列宁主义的党” ——执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思想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武装全党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三)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
  二、党是意志的统一,必须不断与反对派作斗争
    (一)与托洛茨基和“新反对派”的论战
    (二)反对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
    (三)肃反扩大化和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
  三、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控制,保持思想和舆论的一致性
    (一)哲学、史学及文学艺术界的大批判
    (二)加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宣传和领导
    (三)编写社会科学各学科的教科书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第三章  “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 ——执政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论出发点:执政党是有组织的整体,必须保持党组织的高度统一
  二、民主集中制是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
    (一)斯大林民主集中制思想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政党民主到列宁的“民主集中制”
    (二)斯大林对民主集中制内涵的诠释以及实施原则
    (三)斯大林坚持党内民主的主要理论观点与嬗变
    (四)党内民主的逐步缺失——从民主集中制到个人集权制的主要表现
  三、干部队伍建设是执政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一)“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提出
    (二)选拔干部的方针与政策
    (三)干部培养的原则与措施
  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
    (一)非党组织及群众团体是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
    (二)吸收优秀的先进分子到党员队伍
    (三)非党积极分子是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滋养基地
    (四)执政党可以和非党人士合作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笫四章  “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 ——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斯大林群众路线观的理论继承及现实创新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依靠群众,向群众学习
    (二)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英雄安泰与母亲的关系
    (三)要紧密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
    (四)群众路线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五)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原则
  二、反对官僚主义的主要观点与具体措施
    (一)斯大林对官僚主义及其危害的认识
    (二)预防和克服官僚主义的具体措施
    (三)经验教训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与方法途径
    (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要性
    (二)“反对把自我批评口号庸俗化”
    (三)文艺可以作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
  四、从群众史观到个人崇拜的嬗变
    (一)斯大林在领袖与群众关系上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斯大林对主要社会阶层群众的态度和看法
    (三)个人迷信和个人崇拜的泛滥
第五章  红军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执政党军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一、强大的工农红军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保证
    (一)斯大林的暴力革命观
    (二)苏联红军的初创
    (三)1924年后斯大林对苏联红军的全面军事改革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军队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政治委员制的建立及“一长制”的几废几立
    (二)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保证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
    (三)重视军官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
  三、强大的国防是党和国家的后盾和柱石
    (一)经济建设是国防的基础
    (二)科学技术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先导
    (三)武装力量体制是建立强大国防的组织保证
第六章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党的执政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1924年前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提出
    (三)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二、执政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从“新经济政策”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
    (三)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其经验教训
  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及基本特征
    (一)1936年宪法的颁布及苏联模式的确立
   (二)苏联模式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三)苏联模式下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党是政权的核心” ——党的执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
  一、斯大林在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关系上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党执政的现实需要
    (二)不能把党和国家政权等同起来
    (三)党与苏维埃、工会等群众团体是“指导力量”与“传动装置”的关系
  二、1934年以前党政关系的实践
    (一)从短暂的党政分开到以党代政的出现1917-1923年)
    (二)党对国家绝对领导的确立(1924-1934年)
  三、“党管理国家”的制度定型和强化
    (一)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确立了以党代政的框架
    (二)1936年宪法的颁布为党政关系模式提供了合法依据
    (三)“党政合一”高度集权体制的固定和强化
第八章  “发展、援助和激起世界革命” ——党的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一、斯大林“世界革命”观的核心命题及其理论内涵
    (一)十月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是加速世界革命胜利的助力和工具
    (二)十月革命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三时期,即世界革命时期
    (三)苏联是世界革命的中心和堡垒,共产国际则是世界革命的领导中心
  二、斯大林的“东方”观及联共(布)对东方革命的支持
    (一)斯大林的“东方”观
    (二)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
    (三)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重视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扶持与影响
  三、“布尔什维克化”在共产国际推行及其影响
    (一)“布尔什维克化”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
    (二)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运动的三点原则
    (三)“布尔什维克化”运动的异化和泛化
  四、世界革命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困境
    (一)斯大林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民族任务和国际任务一致性的论证和推导
    (二)“工人无祖国”的异化及“保卫苏联”口号的误区
    (三)共产国际的解散以及“一党独大”的现实   ()
结语
  一、斯大林对执政党理论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二、理论与实践的失误及其原因
  三、教训和启示
参考文献    ()

 

展开全部

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62年生于湖南益阳。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6年和1999年先后入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法国马赛第三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任访问学者。长期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学习兴趣包括国际关系、比较政治和非洲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斯大林的执政党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法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列国志”子课题“列国志·莱索托与斯威士兰”、参加国家重点社科规划课题“非洲通史”、“世界文明·非洲卷”、“殖民主义史·非洲卷”等,出版专著《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20世纪国际风云——列国争雄》、《莱索托与斯威士兰》,合著《20世纪国际风云——纵横捭阖》、《国际法》、《失落的文明——巴比伦》、《失落的文明——古印度》,参编《非洲通史·近代卷》、《非洲黑人文明》、《殖民主义史·非洲卷》等,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西亚非洲》、《解放日报》、《阿拉伯世界》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