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张嵘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4.5(4.9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5130672
  • 条形码:9787105130672 ; 978-7-105-1306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本书特色

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主题是“文化”本质上二者拥有共同的研究主体“人”,人不是单数的概念,而是复数的社会存在,正如中国汉字表意的内涵:“社”乃祭神之地,“会”是众人相聚之意,合意是众人为祭神而相聚,聚之而为社,反映出“社会”不是个体的人的随意的拼凑,而是因“神”而成社会,不仅折射出社会超越个体的“神圣性”的一面,而且“神”作为既是众人精神共享的价值原点又是众人秩序的“游戏规则”的社会设置,冈此是社会的本质即文化。因此,社会与文化一体两面,文化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方式。同时,社会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框架”,文化也不是一潭死水。万物皆流,变迁是社会文化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冈此,就本书聚焦的研究主体而言,礼会文化变迁是本书研究的主题。    (一)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解    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文化变迁始终是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各学派均从不同的角度相关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学者总结如下:见表0—1“民族学学派及其文化理论”①)。在人类学视域下,文化变迁是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内容、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变化。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是发明、借用。发明主要是社会内部在生产力(如新技术的发明等)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革命等造成的社会变迁,如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和新进化论学派)就持此主张;借用主要是指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涵化而造成的…方或双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变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派等坚持此观点。事实上,不论从诸多人类学的田野个案来看,还是从历史学的纵向视角来看,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明与借用总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合力动冈,但凡发明、借用或二者共之,总会引起文化结构、功能、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变迁,文化变迁总是每个族群寻求自身文化适应、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古人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内容简介

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是“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主题是“文化”本质上二者拥有共同的研究主体“人”,人不是单数的概念,而是复数的社会存在,正如中国汉字表意的内涵:“社”乃祭神之地,“会”是众人相聚之意,合意是众人为祭神而相聚,聚之而为社,反映出“社会”不是个体的人的随意的拼凑,而是因“神”而成社会,不仅折射出社会超越个体的“神圣性”的一面,而且“神”作为既是众人精神共享的价值原点又是众人秩序的“游戏规则”的社会设置,冈此是社会的本质即文化。因此,社会与文化一体两面,文化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方式。同时,社会不是一个固定死的“框架”,文化也不是一潭死水。万物皆流,变迁是社会文化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冈此,就本书聚焦的研究主体而言,礼会文化变迁是本书研究的主题。  (一)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解   在民族学人类学领域,文化变迁始终是人类学研究的关键词,各学派均从不同的角度相关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学者总结如下:见表0—1“民族学学派及其文化理论”①)。在人类学视域下,文化变迁是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文化内容、功能或结构方面的变化。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主要是发明、借用。发明主要是社会内部在生产力(如新技术的发明等)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革命等造成的社会变迁,如人类学的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和新进化论学派)就持此主张;借用主要是指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涵化而造成的…方或双方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变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派等坚持此观点。事实上,不论从诸多人类学的田野个案来看,还是从历史学的纵向视角来看,在人类文明史上,发明与借用总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合力动冈,但凡发明、借用或二者共之,总会引起文化结构、功能、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变迁,文化变迁总是每个族群寻求自身文化适应、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古人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目录

绪  论  
**章  风云突变的世纪: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
    和动因
**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宏观语境:内忧外患的中国
    与补会转型
  第二节  “他山之石”的激励:中东南亚现代伊斯兰思想的
    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内部动力:精:英群体的
    合力互动
第二章  回族社会的经济变迁:重建、发展与近代工商业
    的兴起
  **节  丙北、西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东中部地区回族传统经济行业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人城市回族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个案
第三章  回族社会的政治变迁:从边缘到中心
  **节  国家认同:近代历史语境下“正名”之争
  第二节  西北回族政治一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兴衰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回族的政治参与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的政治参与:爱国爱教与国休戚
第四章  回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变迁:维新与实践  
  **节  传统知识分子一一阿訇群体的宗教维新与实践  
  第二节  新型回族知识分子的改良思想与文化运动  
  第三节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翻译与传播  
第五章  回族社会的组织结构与传媒变迁:整合与凝聚  
  **节  回族社会传统寺坊组织与现代社团组织  
  第二节  个案研究:上海清真董事会和中国回教俱进会  
  第三节  回族的现代传媒:近代报刊的创办与发展  
第六章  回族社会的教育变迁:从经堂教育到近代新式教育  
  第节  传统经堂教育与近代回族新式教育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个案研究:成达师范学校的兴衰沉浮  
结语:社会文化变迁:传统与现代性的连续体
    一一20世纪前期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启示与思考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全部

传统 创新与发展-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简介

张嵘,土家族,湖南新化人。先后获得兰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回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参与编写《华夏文明在甘肃》、《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和《西北少数民族史教程》三本著作。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和西北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