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作者:卢勤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8-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281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1(5.5折) 定价  ¥2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版权信息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读,对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亲密关系、职业、大众传媒等逐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目录

前言
**篇 社会化与社会化历程
 **章 社会化与社会化理论
  **节 社会化概述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的种类
  社会化的意义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精神分析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认知发展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行为主义学说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社会学习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符号互动理论对个体社会化的解读
展开全部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节选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个人成长的心理历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解读,对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如原生家庭、学校教育、亲密关系、职业、大众传媒、环境和文化、重大个人事件与社会事件等逐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述。书中既有她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有相关领域大量的*新研究成果,内容翔实,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同时,作者保持了轻松、生动的写作风格,使得该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相关资料

个体到18岁时就在法律意义上成年了。18岁之前,个体的依恋对象更多的是父母和教师;到青春期之后,个体开始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具有亲密关系的同伴身上。个体成长历程中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人际关系从家庭成员向同伴的转移。18岁之后的个体仍然常常提到父母是他们的安全港湾,他们与父母分开时仍然感到苦恼,但其依恋的对象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由同伴承担,其中一些个体会渐渐将同伴(主要是亲密关系同伴)当作他们首要的依恋对象。随着个体的成长,他们开始拥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个体会参与到各种人际大圈或者小圈之中,与志趣相投、地域接近或者职业身份相近的人结成同伴关系,形成同伴交往群体,如羽毛球爱好者俱乐部、老乡会、律师协会等。同时,异性间会发展出更亲密的恋爱关系。同伴交往在成年后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个体在成年早期交往的亲密程度逐渐增强,这种趋势普遍存在于单身的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工作和适婚年龄阶段,个体的同伴交往时间和范围会出现减少的状况。以大学生为例,研究发现,大学毕业之后,个体用在同伴交往上的时间明显减少。特别是与同性朋友的交往在毕业以后明显减少了,但与异性,主要是指恋人在一起的时间却增加了。这一特点在男性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之后,个体的交往多发生在更深层次、更相互依赖的人际之间。而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后,个体由于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和日常生活的繁琐问题,客观上少了许多用于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精力,同伴交往的密切程度降低。在成年中后期,个体的同伴关系变得比较复杂。个体在工作中与同事和领导要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个人成长与社会化 作者简介

卢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北京大学基础心理学硕士。现任成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和督导师。接受过中德心理治疗、中美创伤治疗等多个高端培训项目的连续培训。担任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妇联家庭教育专家,四川省灾后重建心理组专家。多次获得四川省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相关专著、教材5本;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获成都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奖、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学术论文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